小木碗盛满大幸福 环球新视野

2023-04-26 23:15:46    来源:新华社新媒体

新华社拉萨4月26日电(记者刘文博)4月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,春临大地、风景秀丽。身材魁梧的扎西巴珠正在自家后院聚精会神地雕刻木碗。长年累月,扎西巴珠手上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。

木碗制作的家族手艺传到扎西巴珠这里,已是第三代。“制作木碗需要经过水煮、涂油、发酵、晾晒、凿刻、打磨、抛光、上色等10多个步骤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。”扎西巴珠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拂去木碗上多余的木屑,并叫妻子卓嘎帮忙递过夹钳。扎西巴珠和卓嘎的女儿曲尼措姆今年4岁,她时而拿着木碗玩耍,时而站在父母身后好奇地打量。

4月6日,扎西巴珠正在制作木碗。新华社发(旦增努布摄)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木碗具有较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,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。扎西巴珠制作的木碗,结实耐用、颜色明亮、触感丝滑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

自幼制作木碗的扎西巴珠,不仅传承了这项工艺,更想将其发扬光大。“我刚刚学习制作木碗时,家里人就叮嘱我要精益求精,让更多人用上好木碗。”为此,他曾外出求学,学成后在村里举办木碗制作工艺培训班,21位村民在他的指导下掌握了木碗制作技术。

现在,扎西巴珠每天可以制作20余个木碗,平均月销量300多只,年收入超过30万元。2020年,他和村民们开办了隆子县巴珠木碗加工专业合作社,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每天可以领取300元的工资。小木碗,给村民们带来了新机遇。“我们不仅可以自己创作符合个性需求的木碗,还可以把木碗制作当成一种新的增收渠道。”村民坚参说。

木碗质量的好坏,原材料起决定性作用。“以前适合制作木碗的原材料稀缺,又因运输不便难以销售。如今各方面条件都变好了,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,我可以专心致志地制作木碗。”扎西巴珠说。

现在,扎西巴珠负责制作,卓嘎负责售卖。夫妻二人配合默契、收入可观,还能陪伴在女儿身边。扎西巴珠说:“就算再忙再累,我们也觉得甜。”

扎日乡党委书记余志平告诉记者,巴珠木碗加工专业合作社不仅效益好,也带动了村民就业,是乡里产业发展的名片之一。

“看到木碗给这么多人带去幸福,我打心眼里高兴,希望我们的生活像木碗上展翅高飞的雄鹰图案一样,蒸蒸日上。”卓嘎说完看向丈夫。

“我下一步还打算试着制作特色木筷——碗筷搭配,生活更美!”扎西巴珠接过话头,与爱人相视而笑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